沪上八天七夜(五)

第六天

每次分别的时候都说“再见”,是不是真的希望再次相见?

这一天我没能睡到自然醒,全部工作交接完毕,收拾了一半行装,独自在房间里发一周以来难得的一会儿呆,然后接到五年前男友的电话。五年前,他比现在的我还要年轻。

“看到很多黑人兄弟,想起你好像说过这段时间你在上海?”
“对,有黑人兄弟的地方就有我们的身影:)”
“你住哪儿了?”
“浦东香格里拉。”
“我的公司就在香格里拉旁边,方方的一座楼。”
“哦!”
“你快要去法国了吧。”
“对,六七月份吧。”
“哦……没什么,问候一下。”
“好,谢谢。”
“恩。就这样。”
“好,再见。”
“再见。”

过了五分钟,我打给他。

“你吃午饭了吗?”
“我……中午有其他安排。”
“ok。那争取欧洲见吧。”

过了半小时,他打给我。

“你半小时后还在浦东吗?”
“应该还在,也快要退房了。”
“我想送你一本书。”
“哦,好啊。”
“那我到了香格里拉电话你。”

又过了半个小时,大堂见面。他和gf一起过来,是个小mm,看着面容清淡秀气。我非常高兴最终成为了其自己想成为那个样子的他,没有按照常理找一个时尚鲜艳的花瓶。我要他在自己主编的那本书上题了字给我——是本不错的书,至少每个作者都曾用心,虽然出版上我最后没有帮到忙,但是最后结果总归很好——挥手说再见。

他大概一直认为我们分开是因为当时的我嫌弃他不够出色优秀,出人头地;但是其实不是这样,五年前我就知道他一定会成为今天的样子,He is destined to be so。我也会一直记得一个高大帅气的男孩带我放风筝、带我去植物园,带我去国子监,每天跟我走一遍清华园长长的主干道,在亚热带的大雨中走很远的路浑身湿透给我送热腾腾的饭菜。。。而究竟因为怎样,大概我永远也不会告诉他。

然后我拖着行李,坐上出租车,穿过每二十米都有一幅熟悉标记的高架桥,从浦东来到浦西。

在出版社的门口,我刚刚拎下13kg重的拉杆箱,便看到修长美腿的黄梨轻盈地向我跑过来,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心花怒放。黄梨的家在一条很美的街道上,法国梧桐的枝叶一直伸探到四层的走廊窗前。打开阳台的窗户便有徐徐凉风,如同很多年前外婆家的夏天。我关了灯,躺在舒服的床上,天花板上有可以胡乱想象的各种形状,听到窗外传来的打麻将的哗啦声,心里很愿意就这样停留在此时此刻,像十几岁时候一样,默默地想些很遥远的少女心事,生与死,信与爱。

然而到了傍晚,熟女的灵魂归来——尽管,去见少女时候的心上人。

已经可以很平静了,每一次,都比上一次更平静,而下一次,依然还有更加平静的可能。在L的面前我总是话不多,大概是他比我更愿意说话的缘故,或者只是因为在他这里我习惯于被动。我们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依然与十六年前的有所重合,然而这么多年,还是只在彼此面前对成长与衰老最有切肤之痛。

我终于习惯他慢慢成为一个陌生人,不再去假设如果一直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我想三年以后我可以心平气和地给他的孩子压岁钱,拍拍手说“来,阿姨抱抱”,猜他(她)可会哭呢?

明天我可以去瑷塬了,这件事水到渠成,完全没有窠臼之感。不煽情,是洒脱长大的标志。

夜里躺在床上和黄梨说话——好难得我和她躺在一个水平面上——我给她讲了一个MCdonald’s Kiss的故事,她还是那个喜欢听童话故事的小姑娘。好吧,亲爱的,只要我们真实、敏感也不惧怕爱,公主最后总会和一个王子在一起,并且幸福生活下去。

沪上八天七夜(四)

第四天

诸神的黄昏。

话说我们的宴会准备了220人的规模,但是两个月来经反复催促最终给了我们回执确认的非洲大佬们只有70个人。所以我们的职责是——在距离宴会还有三天的时间内,从上海的年会现场确认煽动来100人!这也就是为什么从个业务部门还抽调了n个帅哥靓女在14号杀奔上海,并在上海分舵抓了8个壮丁的原因~~当然,我就是那个最倒霉的所有联络员汇总协调人~~

简而言之,就是我平时待电一个星期的手机电池,在一天之内over了。如果不是配了当地的手机卡,我可以直接宣布破产纵身跃入“狼奔狼漏”。

第五天

这一天早上,我幸福地睡到8点半然后被联络员的电话吵醒,等我处理完手上积累的新进人员名单已经接近10点,待我决定再去一探价值230大元的自助早餐时,发现装着门卡的钱包不翼而飞,最终在一堆礼品的缝隙中拎出来——当然,已经可以直接吃午饭了。

请记得我曾经睡过7个小时这么美好的事实吧,因为在接下来32个小时里,我的身体就再也没有大于过100度角。

尽管恐怕要通宵加班赶最终名单特别还要排好所有的桌签座次是预先打好的预防针,但是我一直固执地期许着这件血谏了很多次的针对不靠谱非洲哥们基本就是无用功的mission impossible可以在最后关头被cancel,当然,事实再次证明我们底下人都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小宇宙。。。加班不仅真切发生,而且竟然没有一点喘息机会地与第二天的午宴衔接得天衣无缝。在分舵办公室,我的熬夜腹痛综合症再次如约而至,生不如死地度过了最艰苦的八小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广大帅哥美女的共同奋斗,我们竟然得到了超过140个非行同志的新确认——所以,新的问题是,我们的会场又要坐不下了!

第六天

当我神情恍惚地坐在清晨浦东大道的出租车里,我最焦虑的就是一会儿运来的二十二个高2米,宽1.2米的易拉宝宣传品能否通过安检直接从正门进入。所以,当我手忙脚乱收拾头发地时候,送货小哥打来电话告诉我他已经等在一层电梯口的时候,我胸口一热,差点就涌出泪来。

指导男同学们摆好易拉宝不到二十分钟,刚刚结束财长会谈的二boss就来视察了。二boss看见我居然还在国内,且居然还跑到上海来晃悠,非常之诧异,紧随其后的部门老总急忙圆场说,就要走了就要走了~-_-b此时一同熬夜的同事们还在完成最后的翻译打印工作,管事的一个人都没有,于是我又一跃成为现场调度。。。给引导员开会的时候,同志们都对我通红的眼睛和嘶哑的声音致以了深切的同情和慰问。

总之经过一片无比混乱的场面之后(正如原来所料,桌签的确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所有的桌子都坐满了,甚至我们行原来分在各个桌子上的“主人”都把座位贡献了出来,然后鼓乐齐鸣,宾主尽欢。。。此处略去悲喜交加内心活动2000字。

鉴于大部分同事下午17点的飞机15点就闪人了,二boss非常体恤地让赶紧张罗着在大宴会厅隔壁房间给大家准备点工作餐——于是,香格里拉给我们的是:两桌一共四盆疑似“蛋炒饭”(蛋要用显微镜找),两盆汤,和十二包榨菜。既然是送的,我们也就忍了,凑合吃吧。端上来的服务员还很有幽默感:“要是不够的话——你们就匀匀”。。。

三十个小时之后,财务mm已经非常平静了地告诉我们,这一顿“工作餐”结帐结出5000大洋~~

故此,敝人在这里严肃发誓,我将尽我毕生所能不遗余力地进行对浦东香格里拉的坊间抵制活动,请大家广泛响应。

16点,我终于躺在了宝贵的床上,给黄梨同学发了一个“今晚酒店房间只有我一个人,你来不来住”的短信,眼皮打架手一抖,差一点就发给了通讯录上面紧挨着一位叫做“黄河”的DD,惊出一身冷汗。。。

Anyanyway,噩梦终于结束,美梦即将登场~

沪上八天七夜(三)

第三天

在我入住香格里拉前,已经在其前台站了两个半小时,重新一个个更改敲定4天从10到33间不等的入住人员的名单——当然,其实这份名单已经早就提供给过那个不靠谱客户经理mm,只不过她手机关机告假在家且并没有跟前台预订部做任何更新告知。另外狠狠教训了一下那个因为看到我们打算放在房间里装满礼品的大纸箱而说出“这些要走货舱,不然进到大堂也会被赶出来”的bellman。好在前台的接待mm态度尚好,不然我们一定会在当天就向香格里拉集团投诉他们。

晚上逃了小绍兴的另一顿接风宴,终于和黄梨圡圡地相聚在东方明珠下面。从这一刻,上海这座城市对我来说才开始具有意义。

我们并肩坐在滨江大道的一处长椅之上,膝盖上一起盖着她薄薄的小外套。对岸的灯火,还有液晶屏幕渡轮上的光,把我们的眼睛里染得亮亮的,遮盖并且真的消解掉了我白天的疲惫和不快。我们就好像从北京一起跑到上海来,只为坐在江边闲谈小叙,而从来都不曾分开。

然后有戏剧性的事情发生:坐着坐着,我突然听到身后的灌木丛中有拙劣的鬼片中最常用的音效,声音渐强,并且可明显判断为电子介质。虽然这件事情在满江通明而颇有游人不时经过的此情此景中显得分外搞笑,但是我还是满腹狐疑地站起身来,跟黄梨说,什么声音?!

说时迟,那时快,只见黄梨小朋友愤而抓起小外套,直接下了台阶奔灌木丛后面掠去,紧接着就看到几个身穿白色工作服(厨师?)的猥琐男灰溜溜地鱼贯而出。。。我无比钦佩地看着在本庄素以淑女和瘦弱著称的黄梨小朋友在扔出一句“神经病”后气定神闲地走回来,心里面的滔滔江水和身后的更是相得益彰……

黄梨说:“听说就是这样,如果你洗澡的时候被偷窥狂看到,倘若你尖叫着去遮掩身体,那么实际上他就得逞了;但是如果你丝毫没有惊惶失措,他就失败了。”

恩,这就是我认识的黄梨小朋友。在对个人尊严的理解和个人信念的维护方面,在成为一个坚韧的好女孩和好女人方面,无人可出其右。感谢上帝让我在她的身下(可惜隔了层木板和半米空气)睡了三年。

尽管我不想,但是我还是不得不承认,上海是一座有魅力的城市,而且,这座城市的魅力完全都是由各种意义上的“modern”构成的。无数“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的元素,在这里混杂再生,水乳交融。甚至一条流淌过千万年的河水,无端在这里也仿佛只有200年的生命。对于一个几乎不倚靠任何“古典”元素,依然可以保持着丰沛而迷人气息的城市,我们理应保持敬意。

沪上八天七夜(二)

第二天

这一天的主要战斗力都耗费在和香格里拉的同学们斗智斗勇上了。从还在北京电话联络开始,基本上每次我都被浦东香格里拉负责我们这个项目的客户经理小姑娘严重郁闷到——说实话,我从来没接触过一个五星级品牌酒店的从业人员,每次开口都是以“我们酒店不能”“我们酒店没有”“我们酒店本来不提供”为开头的;而且经常分机没人接,手机不开机或者响无数声不接电话,每次和她沟通完我都有种事情将更加不靠谱的强烈预感……

本来我最初的职责就是联系企业并确保完成针对他们的任务以及各种礼品的分发,但是不知不觉,身为先遣部队中国际部唯二两名小兵之一,我的身份变成了与酒店方协调人,与引导员协调人、与分行协调人以及与行政支持协调人……组织上还敲定第二天把我从东海饭店搬到了香格里拉的江景房工作间,更使我未来焦头烂额的局面就此板上钉钉——尽管此时此刻,我还没有料到这个“焦烂”到底会到何种程度。

晚上本来想偷偷溜出去与黄梨私会,结果又被抓差,时间就是这样在无休无止地对事态严重性的反复强调中消耗过去,对此我感到无比厌倦。

另,东海饭店20元自助早餐中的担担面、四川凉面和酒酿,是我吃过所有当中最赞的。这家准三星级饭店的设施、服务和餐饮,我认为基本都达到了四星的标准,地处浦东大道地铁站对面,价格便宜量又足,特此免费广告宣传。

沪上八天七夜(一)

非洲开发银行第42届理事会年会,挨千刀的非要千里迢迢跑到上海开。敝单位承办其中两个大型活动,于是派了一个从领导到跑腿的50人团队杀奔过去。。。我作为先遣成员,12号就被打包送上开往上海的班机。

第一天

飞机升空后半个小时,我有幸经历了个人航空史上最为惊心动魄的时刻。在我带好耳机正在英文歌曲和开心乐园频道之间踌躇时,又宽又大的747客机突然开始无序紊乱的颠簸。而且很快就发展为数次有别于一般气流影响的失重效应。

起初乘客们只是从鼻腔里发出被惊扰到的不满哼声,然而随着次数的增加和频率的加快,姑娘们已经开始忍耐不住展示惊声尖叫的本能。一个小baby在妈妈怀里大声啼哭起来,于是机舱里的气氛越来越紧张。

随着每一次“下落”,都有更多的女士(以及少数男士)加入到恐慌的行列,具体表现就是不断聚集的惊呼。似乎声音发出者也深知毫无顾及的喊叫会引起更多慌乱,于是那些被压抑在喉咙口的恐惧之声听起来就分外扭曲和瘆人。

我右边的女生看起来年纪很轻,而且是一个人坐飞机,她两只手都握住靠窗那一边的把手,头也扭向一边,紧紧咬着下嘴唇,随着每一次飞机的陡然下沉都发出某种痛苦而惊惧的呻吟,我猜她这次一定后悔选择坐在窗边;左边隔着过道的是我的一个同事,中年男子,爽利勤劳的山西人,他死死抓着扶手,身体蜷缩,紧闭双眼,眉头牢锁,几乎所有的五官都凝聚在面部的核心;他的再旁边是个毛头毛脸的老外,此刻也放下手里的杂志,不自然地向后紧贴在椅背上,看不清表情。

在最开始的时候,还有乘务员告诉大家系紧安全带的声音,不过随后就再无广而告之安抚,赤裸裸全拼个人心理素质。其实我也很紧张,双手在毯子下交迭着抓住安全带的两侧,不禁想起那个在电梯失重落地前向上跳一下就可以幸免于难的经典长贴(其实小时候我也这样想过的),很快手心里就全部都是汗水了。

但是我还是饶有兴致地前后左右观察了一下危险时刻同学们千奇百怪的反应,然后并没有多么复杂的心理活动。我没有想爸爸妈妈,没有想姐姐妹妹,也没有想花花草草。我只是觉得,在这架飞机上,我一定算是有生之年过得最精彩有趣的那一个,如果真的掉下去,相对之下我一定稳赚不亏。更何况掉下去只是秒秒钟的事情,大抵算是最不孤独和最不痛苦的死亡方式了。

严重颠簸持续了七八分钟,慢慢飞机变得平稳了,当空中小姐发出10分钟后送饮料的广播,很多块石头都重重地落回到了胸腔里。下了飞机,同事们交流了下遇险感言,我特意问了问很多次飞非洲的小美女有无类似经历,伊惊魂未定拼命摇头,说一次都没遇到过。另位老总以套出乘务员“其实我们也很害怕”的供词为荣,抓住每个人都重新告诉一遍;我开玩笑模仿身边男同事的表情,他很羞涩地反驳说:“其实我不是害怕颠,我只是有恐高症……”

落地之后就开始奔忙。接风宴吃了一个半小时,然后就入住酒店,整理材料,接着开会……黄梨发来短信说她就在浦东大道上溜达,然而我虽然身在浦东大道旁吃饭,在浦东大道旁check in,在浦东大道旁开会,和她之间最短的距离恐怕只有二十米,却不能出门抱头痛哭。。。后来得知其实旁边还有从加班状态中特意请假来探看我的盲目同学~~真是情何以堪啊情何以堪。难怪后来黄梨自比刘丽娟,斥我为温德华,真真是无地自容到极点,在此特意向梨目贤伉俪表示最最诚挚的歉意,并感谢你们不计前嫌在我举目无亲走投无路的时候宽厚地收留了我。。。

另,本日午餐在咸亨,晚餐在露露,都是分外好吃,特此为记。

你知道我五一期间干了什么

五月一日

蒙头大睡,在阴暗的巢穴憋屈了一白天,心里滋生很多邪恶的念头,晚上去新华百货,超级剽悍地在一层楼暴逛了4个小时,买进2折可充当小礼服的丝绒长裙一条,3折七分袖衬衫一件。

五月二日

七九八,天气好,美女不多,老外不少,所有看好的东东通通标价一万二,赌它们都可以升值。

五月三日

蜘蛛侠III,没看成IMAX,小朋友们太疯狂了,把早场半价票都提前买光料。看特效,看帅哥,看脸形跟我颇为类似的大头美女,打消了诸多邪恶念头……吃DQ暴风雪,并养成见店就进,进店即吃的好习惯。

五月四日

散漫度日,睡了很多觉,半日闲偷到此处,便觉得浮生若梦,禀烛一夜,可抵千年。 五月五日 大觉寺消夏。正山小种,茶的名字很酷,味道也可谓不俗,可惜有俗物如我,更觊觎一盘子的木薯和茶梅。与酷似赵薇的美女邻席,语间多笑料,而被“偷拍”得一张合影,却严肃如参偈。。。

时隔两年旧地重游,金刚还怒目,菩萨仍低眉,弹指间,人面桃花,年华似水。

五月六日

人生败笔之去看“满城都是金字塔”。完全是猪油蒙心鬼迷心窍。我发誓从今以后再根据公网评论去看演出我就是猪的沪深300指数次幂!忍受不了中途退场,好在被“池记串吧”的鸡脆骨挽救,精神创伤物质弥补,聊胜于无。

五月七日

傍晚出门,烟气尘尘,打车回北大听了一场小提琴独奏音乐会。在门口有判断失误垂头丧气的票贩子无奈地将40块钱票12块卖给我。最喜欢《游击队之歌》,完全耳目一新地被拉成一首跌宕起伏的小提琴曲,可以想象是施特老师作品。顺手买了《仲夏夜之梦》的门票,虽然事后再次完美证明只有我一个人前往花最少钱进行的文艺活动才可能物超所值。

五月八日

如你所知,上班了。

798艺术节之走马观花

五一前,收到羊子同学关于作为“798艺术节影像单元”策展人的邀请短信,加上难得一个长假就赋闲在京,于是伙同了某熊和某熊兄老师一同前往。这些年来798日益振聋发聩,差不多已经从一小撮文艺中青年隐秘交头接耳的所在演变成小资小波小商小收藏家小一切人士接踵观摩重地,而我从未去过,可见我不当文艺青年久矣,且被社会文化生活抛弃日深。

在路上很遗憾忘记带相机,熊老师语出惊人说,任何试图用图像记录生活的做法都是愚蠢的,只用头脑感受到那一刻就可以了。这可谓一个“片面之深刻”的典型结论,面对这样偏激有力的浮士德式挑衅,俺运用敝民族伟大的传统文化四两拨了下千斤:“刻意划分记录方式的愚蠢与否也是愚蠢滴,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才是王道。”

因为受过朱青生“后现代艺术”课程的教化,所以 我并不对中国当下层出不穷眼花缭乱的后艺术形式感到先入为主的排斥,甚至会时刻提醒自己随时放宽理解的边界,认真努力地去体味那些不以使人愉悦为己任而是恰恰相反的各种艺术形态。“审丑”是更加需要魄力的一件事,特别是要求甲方和乙方都抱有一点诚意的时候。

然则尽管如此,近几年来从公众媒介得到的关于对“行为艺术”为代表的后现代艺术实践的种种介绍(也许这些信息本身就是片面并经过过滤的),还是给我造成这样一种潜在的印象:对某些反意识形态“idea”艺术含量和力量的夸大、以及破坏性的“作秀”行为,是当代中国后现代艺术形式的主要弊病。因此,在798的走马观花里,我的眼光依然先在的带有挑剔和苛责的成分在。

整个肤浅的游荡798过程中,的确部分验证了我上述的审慎怀疑:就依然占据了总数很大一部分的针对意识形态的抽象讽喻或者现实揭示的作品而言,我觉得从力度和创新上和十年前相比并没有什么大的突破和进步,能够像谢德庆十数年如一日地执着坚持搞行为艺术的人更是一个没有;一些波普艺术形式的作品还停留在拾人牙慧,模仿和模拟创意阶段,各种形式的对政治迁徙和商品社会的揭露和批判,似乎也了无新意,多半直白而粗糙,难以引人深思。

不过,与此同时,整个艺术节的展览中还是颇有一些作品给我带来了完全耳目一新的感受和认知。其中包括构思独到、设计精妙的装置艺术、功底扎实并富有想象力的画作,融合了东方水墨神韵和西方力量崇拜的雕塑……(再次对没带相机深表遗憾)它们的存在说明艺术作为“人类对于不可知世界的一种干预”的行为,依然可以充满真诚和天才。而无论是建构还是批判,总还是有些人不屑于哗众取宠而是躬耕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并且腼腆地等待着知音。

此外给我感受很深的一点是,798得天独厚的环境的确给艺术家和艺术品们一个非常值得称道的空间和平台,早有慧眼进驻那些穹顶的厂房、安静的院落的同志们的确有福了。在这个独特的“城中村”中,有别于传统艺术收藏鉴赏领域的新的艺术产业链条正在形成,置身于798的街道,你仿佛可以感受到这些链条每一个环节的生长和收紧所发出的声音。

行进中,为了表现自己对后现代“主义”那些形式化小伎俩的熟练运用,我和熊老师就着形形色色的展示品一个接一个地口头炮制着解构、拼贴和恶搞的新作品,同时互相进行了肉麻的吹捧与自我吹捧,并肤浅地以此为乐。

在后来的讨论中,行动派主流社会精英的代表熊兄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798的大部分艺术作品都令其感到不悦,几乎毫无美感可言。正是因为这些创作者们长期处于社会中心压力排斥的边缘地位,所以他们的作品大多都是态度阴暗地从边缘角度出发,反主流、反精英、反现有意识形态,且穷形尽显,碎片满地。

我理解熊兄老师的指责中暗含着对这些后现代艺术家们“农民起义”模式的批判和对他们“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诛心之论。从某个角度而言,我承认这样的观点的确不无道理,因为我自己也对于这些艺术形式中大量话语狂欢样对“颠覆”和“解构”的痴迷和津津乐道心怀警惕,以我内心的判断标准来看,“建构”和“创立”始终较前二者更加具有价值。但是,从更重要的角度而言,各种“中心”和“边缘”的二元对立在不同程度上都是客观存在的,艺术家对这一点的切肤感受,哪怕是矫枉过正也并非毫无意义。比“边缘”发出虚张声势的匕首投枪更可怕的,就是“中心”话语的过分强大和完全垄断,就是“主流”价值判断的一统江湖和对“美感”与“和谐”其乐融融的单一追求。

艺术总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应该给淘洗以时间,“宽容”也许是对先锋艺术最有力的支持,也是对创造力的最大保护。

而对于象征着中国先锋艺术发展重镇的798而言,它的持续发展所要对抗的种种“异化”力量还有很多。在著名的现实主义批判露天雕塑“抓小姐”——一个惊恐无状的“小姐”裙下甚至裸露着私处,而抓捕者脸上诡异地混合着“正义”和“狰狞”两种表情——前面,竟然就是一个热闹的水吧兼冷饮摊。饮料单上的“卡布基诺”、“依云”之类的字样,正在提醒着你商业模式的无孔不入,而包括我们在内的商品消费者和艺术消费者正熟视无睹地亲历这种境况而安之若素。此情此景,又何尝不构成更为反讽和解构的一种“行为艺术”?

后来,我路过一些忧伤

第一个,在一丛美人蕉的花坛里瑟瑟发抖
它的睫毛上不能停留阳光
我没有勇气安慰它
也没敢
掐下盛放着阴影的那一朵

第二个
默默跟在落单的绿头鸭后面
在寂寞的涟漪里
划出更寂寞的涟漪

第三个
徒劳地拼命拾捡草地上的杨絮
然后从怀里滚落更多
我伸出手接住鼻尖的一片
放进口袋
用掌心里的汗
把它搓成坚硬的绒团

有一个
在路上走啊走
蝴蝶结都散开了
拖在它的手腕和衣襟之间

还有一个
在我看清之前就飞了过去
有一滴泪水
落在我的眼睛里

一周观影之《鸡犬不宁》

大学生电影节又开始了。每年都是北师大搞,出于各种目的不算,这样坚持不懈地搞,虽然有成有败,但是多少给人以一点点尊敬这所学校的理由。放映地点就在我家后院的电影资料馆,每周都在伊门前的水果摊买两个菠萝苹果之类的,不捧场说不过去。

目前为止一共看了三场新的:《鸡犬不宁》、《爱情的牙齿》、《箱子》,以及一场重温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头两部都是周一放的,那一天有含蓄的沙尘,我下班晚走了一会儿,在腥腥的尘灰气里骑到半路,突然决定去看电影。停好车子大概已经迟到一刻钟了,冲过去看到一个中年阿姨持着一张票在门口张望,我问“您这张票卖吗?”她说,“不卖——送给你吧。” #$#$#%#$%……“啊?”“我就是多买了一张票,没打算卖,看谁顺眼就送给谁。” 唉,看来师奶杀手果然不是白当的。

言归正传,先表一支。《鸡犬不宁》是去年的片子了,早就听胡子夫妇赞过。这次终于得以谋面,果然很好看,的确可以与《疯狂的石头》相提并论(虽然比《石头》早半年但是因为档期延后就只能称为“石头第二”让导演很窝火)。并论的是同样的风格浓重的地方性城市背景、在个人境遇和社会现实中小小的挣扎、妥协和希望、一张编织主要人物生活场景的网和一条串连故事以及包袱的线。当然还有很多不同,相比之下,《鸡犬》的结构空间更大一些,夸张的戏剧性成分更少,叙事更加平实并贴近生活本身。

故事背景发生在河南大梁(开封),一家当地豫剧团前景堪忧,好容易有一场演出约请,而团长拿着的2w元赞助费却“神秘”失踪,剧团只好宣布“放假”。故事围绕豫剧团三个师兄弟在“下岗”之后的“鸡犬不宁”的生活和遭遇展开,而那不翼而飞的2w元,则成为串连故事的另一条主线。

第一女主角号称是徐帆,但是基本上被女二号小香玉完全盖尽风头。三个师兄弟及其家庭的戏份虽然平分秋色,三一三十一,但是整个剧情依然细致紧凑,全无散漫冗杂之感。恰到好处的城市解读和人物角色的挖掘相得益彰,满握的细砂一般的生活情节之中隐藏着小颗的闪光的金子。河南,这个华夏历史上举足轻重然而在当代倍受诟病的地域,如今终于有了一部为其代言的平民影视力作。

导演本人就曾在开封的豫剧团学戏,称这些故事本身也是他的师兄们的真实生活。那些俯瞰城市全景的长镜头和熟练游仞于大街小巷的快速切换,令人感到摄像机后面那一双眼睛确确地对这个地方充满亲切的情感和老朋友一般的理解。

2w元赞助费的灰蛇伏线和一个伎俩老套的小偷加骗子角色设计得很巧妙,作为一个游离于三个家庭故事之外的线索,恰恰以不同的角度对三个家庭都进行了关键性的“干扰”,使误会的产生和情节的推进都一气呵成而兴味盎然。由此可见编剧也是颇为老道的。

关于这部小市民悲喜剧的大团圆结尾,难免有高举“真实”大旗的同学们对其“掩盖矛盾”的光明型尾巴加以鞭笞。不过我倒是觉得大可不必求全责备。既然那些生存的困境、破落的艺术、俗套的骗局都是真实的,那么那些卑微生活中相濡以沫的感动、小人物自得其乐的幽默欢畅又为何不能成为日子行进的中流砥柱?

放松地而不是僵硬地讲故事,搬着板凳平等对待观众而不是高高在上冒充训诫者,拿几个看家包袱跟观众狡黠地挤眼睛,总是好过面沉似水地大尾巴狼摆酷。而我,在电影资料馆10块钱一张票独自抱着矿泉水看小导演小制作,比之在高档影院三换一大出血听震耳欲聋看满屏虚张声势爽得太多。如此看来呢,某熊老师有道胜术衣锦还乡,倒也不完全是件坏事。

献给东皇城根遗址公园

其实那些玲珑的粉色不叫榆叶梅
她们是更知性的花朵
戴上眼镜
就可以冒充长颈鹿的晚樱草
或者不苟言笑的文殊兰

交通基本靠走的青铜雕像
在两只小狗的追逐中欣然融化
青山见我应如是
饮酒对弈 千年荼靡

阳光如薄情寡意的浪子
躲闪红颜未老的影子
乍暖还寒天气
伫立太久
嗓音也变风变哑

每座城市每个姑娘
同时打开门窗
而我们在恶作剧的顶峰逃离

由南向北
绕开
一条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