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巴比伦

 

        不坏。至少比石康强。
  
  很多年没看这种“成长小说”了,有点第一次读《万物生长》时候的小伤感。
  
  我印象里小时候自己读过颇多的工人阶级小资(完全中性无贬义)的成长故事,但是追忆的时候却一个也想不出名字——或许都是80年代时候的作品,那个故事、文风,甚至连矫揉造作都很纯朴的时代。所以只觉得有两小无猜样的熟悉,不过也对于那个青工和女神款厂医的启蒙爱情模式有些倦怠。但还好,这个小说里不是仅仅在写这个母题样的爱情,而且文笔要比那些反思文学的前辈们含蓄很多。至少聪明与诚意是相互匹配的。
  
  又或者,事实上可能年轻时候的感情的确都会因为其纯真的本质而大同小异,我这种追求阅读新奇与障碍感的恶趣味是需要批判的。

  有些段落很喜欢,比如关于绰号、“悲观主义”、小噘嘴和父母亲的段落和一些环境描写,也包括后记。
  
  我尽量警惕那种因为小说在描述一种自己无法亲历的生活而对其高看一眼的情绪,虽然有点难。的确有些王小波的遗风,但毫无疑问在“文青”的浓度上要高出很多。
  
  我带着这本书和一小瓶Kiehl洗发水去理发店干洗——我家附近城乡结合部气氛里一个为中下层上班族服务的小小店。小妹们下手都满重的,但是会很敬业地按摩满40分钟。更重要的是,不会反复罗唆劝你购买各种产品和服务。
  
  去的时候人很多,有粗壮的父亲带着眉目清秀然而三角区长满青春痘的儿子,有围着皮项链show小青龙纹身但是面相敦厚的结实男青年,当然也有满头原始卷发棒令人心生亲切的大妈……
  
  人很多,所以需要等。我想了想,还是在充满廉价烫发水化学品药味的空气里坐下来。于是自然的,嗅觉的辅助为阅读这个发生在糖精厂背景中的故事提供了可遇不可求的身临其境。
  
  而后来,我顺理成章地在里面呆了3个小时,并成为最后一名客人,出来时头发有不真实的那种直。

4 Comments

  1. 离子烫了?
    我这周在飞机上看完了海伯利安,果然不错,就是翻译太差

  2. 没的。就是干洗+营养+吹直。。。洗完就又毛毛弯了。

    海伯利安还没看,都说翻译烂来着~~

  3. 其实读者更关心头发而不是文学。

  4. 海伯利安翻译很差,我在新加坡到处找英文版竟然找不到,考虑让同事从美国来出差的时候带过来.后悔在美国出差的时候没有买足够多的原版.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