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sick at home

 

这是熊老师的新昵称。

我完全能够理解,因为即便是我在巴黎生活得如此不顺心,我依然并不感到homesick;相反,每每想到回到北京,将永远失去三步之内必有羊角面包的事实,一种在我以前绝对会认为是假模假式的忧伤就瞬间蔓延……

“就如同你无法在就近的街角找到合意的酒馆,而我再想吃一个长棍恐怕要专程跑到东单。现在有点明白为什么海龟都有点‘装’,无他,homesick尔”。

事实上,homesick恐怕是不确的,应该称作‘elsewhere sick”。因为在别处,因为还漂泊,因为是荡涤开来的脱离主线的时光,故此可以轻易绕开责任、确定、逼仄而别无选择,保持着”choice of choosing”的假象的那种状态;又或者说,年轻的时候。当这些和一种客观上迥异而尚有趣味的生活方式纠缠在一起,那种方式就成为祭奠和怀念的对象,特别是,当你不再能借助一己之力轻易重现。

华尔街日报的副刊有篇在中国外派常驻了三年多回到美国“home sick at home”的同学发的文章,他说外派离家就如同和恋人远距离相爱,而告别喜欢的行所回到故乡,反而如同与爱的人最终分手。

如果解构一下,后者应该是与你爱的情人(别人的老婆/老公)最后慧剑斩情丝。

前一阵子,在密集的焦虑之后,我反而为某种提前回国的可能性感到一丝欣喜。但是与其说这是我对故国以及原有生活方式的思念,莫不若说是原本我对按期回国后将扑面而来紧锣密鼓的人生节奏的恐惧让我本能会地对“提前”带来的“缓冲”心存侥幸的感激。

当我们对自己的力量不自信,或者被逼着认识到其本来就不够强大,我们会用扭头不看它的方式——双鱼座的小朋友。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人们也还是需要家,需要一个伴侣以及下一代。因为这让你的力量和责任的约束变得目标明确,变得具体而微。如同游戏闯关,在疲于应付一个又一个关隘的同时,你也知道终将会迎来大boss被击溃的突然响起的音乐,你的成功微如草芥但清晰可见并有人分享。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在力量比原来强大之后会不那么需要一个家——这是多么功利角度的分析和事实啊。

我们会感到homesick at home,其实,是因为elsewhere从来不是我们的home,而且我们也没有将其随意变为home的能力。

“所以,要么矫揉造作要么如同我一样冷漠”。但事实上冷漠何尝不是一种矫揉造作,或者说是力量更小的矫揉造作——竟不需要做那么多功:)由此节省下来的能量或许可以使力量看起来好似强大一些,但是这如同金融业而并非制造业,不会形成生产力的真正发展,反而会引发次贷危机。

我不要这样的选择。

我选择日日央求我的小宇宙,好歹爆发一次。在局限之内,我选择热情、积极、吸星大法和贻人玫瑰;在局限之外,我选择放手、宽容、缴械投降、爱谁是谁。

如果这样还不行,那也只好暖风曛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了——酒馆不同,酒大抵还是一样的吧。。。

One Comments

  1. 看完第一段我就想起了Alan那篇文章,果不其然。
    感情充沛者大抵如此,像我这样活得没心没肺就不会感到痛苦了,嘻嘻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