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缺心眼”是如何代代遗传的

上篇说到韩白之战了,顺便交待下作为导火索之一的,也涉及到最近火爆blog口水战的一个话题,就是关于“x十年代”的命名和解析问题。

先看白烨猥琐男的一段: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80后”写作从整体上说还不是文学写作,充其量只能算是文学的“票友”写作。所谓“票友”是个借用词,用来说明“80后”这批写手实际上不能看作真正的作家,而主要是文学创作的爱好者。

我以前说过 “80后”作者和他们的作品,进入了市场,尚未进人文坛;这是有感于他们中的“明星作者”很少在文学杂志亮相,文坛对他们只知其名,而不知其人与其文;而他们也似乎满足于已有的成功,并未有走出市场、走向文坛的意向。

下面是韩sg颇见功力大快人心的反驳:

作为我本人,非常讨厌以年代划分作者,每个优秀作者都是个性鲜明的人,哪能分类。同一年生的就是一类,卖猪崽呢。难道1966年到1976年间生的人都叫“文革类”?文革失败了,难道那批人就叫“文革败类”?时代划分人,明显不科学。

但是,这不是关键,关键是,他坚持认为,他认识的那批人(也就是照过面的吃过饭的那些码字的),写的东西才算文学。并假装以引导教育的口吻,指引年轻作者。

……

还有,白先生文章里显露出的险隘的圈子意识。文坛什么,文坛什么,要进入文坛怎么怎么,听着怎么像小孩玩过家家似的。好像白老人家一点头,你丫才算是进入了文坛。其实,每个写博客的人,都算进入了文坛。别搞的多高深似的,每个作者都是独特的,每部小说都是艺术的,文坛算个屁,矛盾文学奖算个屁,纯文学期刊算个屁,也就是一百人手淫,一百人看。人家这边早干的热火朝天了,姿势都换了不少了,您老还在那说,来,看我怎么手淫的,学这点,要和我的动作频率一样,你丫才算是进入了淫坛。

部分前辈们应该认真写点东西,别非黄既暴,其实内心比年轻人还骚动,别凑一起搞些什么东西假装什么坛什么圈的,什么坛到最后也都是祭坛,什么圈到最后也都是花圈。我早说过,真正的武林高手都是一个人的,顶多带一武功差点的美女,只有小娄娄才扎堆。

后来韩同学还做了一个盖棺定论:

80后是一个多么缺心眼的概念啊,79年生的人和80年的生的人区别大还是80年生的人和89年生的人区别大?一秆子能打翻一船人,打不翻一代人。

唉,前面的过门有点长,简直跟“我是一棵秋天的树”有一拼了(没听过的筒子建议下载听一下),下面我们进入正题,来看看“缺心眼”是怎么延代遗传的:

从“花儿”乐队抄袭事件看“80后”的精神世界

简巍

80后一代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看看他们的普遍特征:
他们都是独生子女。
他们的父母40来岁,是现在社会的中坚力量,是第一批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社会群体。
他们的朋友圈子很大,他们的家庭圈子很小。
他们16岁前后有了第一次性经历。
他们带异性朋友回家过夜是很随便的事情,而且多数不会被父母拒绝。
他们打一出生就有大彩电看。
他们都深受日本动画片的影响。
他们从来不喝白开水,只喝瓶装的有甜味的饮料。
他们重视外表,讲究穿着,但不贪图美食。
他们心中的美食就是肯德基、麦当劳和吉野家,以及类似食品。
他们都扎耳孔。
他们从来不叠被子。
他们的个人物品混乱无序。
他们很少酗酒,但几乎个个抽烟。
他们爱上网,QQ、网游是最爱。
他们从来不看新闻,不读报,不看除了课本和漫画以外的书。
他们的字写得很难看。
他们外强中干,遇事就躲。
他们从来都迟到。
他们晚上不睡,白天暴睡。
……

类似的特征还有很多,这都是80后一代思想和性格的体现。而这一代人思想和性格的核心就是:以个人为中心,自私,虚荣,任性,只看眼前利益,不敢负责任,贪图享受。这种精神的根源来自于他们的家庭。
80后成长的家庭,生活富裕,独生子女,自然形成凡事以个人为中心的思想,而且都非常“独”。他们很懒,事情能有别人干绝不自己动手;凡事都要别人安排好,如果没安排他们不会主动做。他们不会从全局、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眼前哪儿有利就往哪里去,明天别处有利就投向别处,毫无立场。我们认为很势力的事情,他们认为天经地义。80后的一代看上去很扎堆,但他们之间没有合作。玩可以,做事都不愿出头,那是怕卖力;出事都躲得远远的,那是怕吃亏。这么一副菘颠颠的样儿,却都觉得自己了不起,谁都不服谁。我们的道德观念、是非观念、责任观念在他们那里根本行不通,他们有一套对我们来讲很怪异的行为准则,特别能使我们上当,误以为他们天真烂漫。

拒绝和70年代人交朋友

李天时

本性上我还算是个比较随和的人。在我交际的朋友圈中,有年近
花甲的长者,有四十不惑的企业家,也有刚届而立的书生,唯独没有
70年代出生的新人类。这同年龄没有关系,主要是我对70年代出生的
人的做派心存狐疑。比如我也上网,但我一听到70年代生的人把调制
解调器昵称为“猫”,就起一身鸡皮疙瘩。

在我眼中,70年代生的人不断地制造一些新名词,比如“酷”,
比如“炫”,就像他们中的前卫人物,往往有鼻环,有彩色头发,有
顶到脑门的一副墨镜,有看小品也板着脸不笑的表情。他们这样一来
把自己弄得很神秘,其实骨子里什么也没有,只会听流行的声音,跟
着时髦走。就像我们看到的“小燕子”,一天到晚叽叽喳喳,你烦了,
开始说她,她就大眼睛一眨一眨地装嫩玩纯真,其实很弱智。

70年代生的人有很多代表人物,文坛上有余杰,喜欢搞文摘,把
报纸登出来的贪污啦FB啦粘在一起,末了发两句感慨,喊着“为什
么呀为什么”,用的名称是《铁屋里的呐喊》。捧他的人说他是“小
鲁迅”,就好像影视圈里的人评某某是“小刘德华”一样,很恶心。
70年代女作家也是那样,除了写某某宝贝什么什么恋人不会别的,全
是脱光了衣服就上床,上完床就抽烟喝酒,把刀片往脉上一搭问自己
“我怎么会这么傻?”如果这时别人告诉她你不傻你这叫“不当处女
主义者”,是最酷的,她就会大笑,“我不是处女了我最酷!”你说人
都成这样了,还怎么把他们当朋友?70年代生的人歌坛上的代表人物
有谢霆锋、陈晓东之流,他们喜欢唱病句,而且是穿女人的内衣在台
上唱病句,好像是在告诉大家:我是病人我当然要唱病句。这时候我
不忍心批评他们,因为他们自己认为嗓子和身子一起出售很美,我不
能和这样的人交朋友,但我敬重他们一条路走到黑的执著。

根据我的观察和理解,70年代生的人都是古惑仔,都是拿着大片
刀砍人到处炫耀的角色,分别只是有知识和没知识,共同点都是没有
文化,没法沟通。因为他们不爱说话,玩“酷”。我知道我的这种想
法会冤枉甚至得罪一批有文化的70年代生的人,我也希望自己别把孩
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但是我想强调:70年代生的人的主流生活是自
以为是的怪胎,但他们在历史上不会留下任何记忆。

冷漠、不合群、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的70年代生的人,拥有厚厚
的名片簿却找不到一人共买一醉,更找不到两肋插刀的朋友。因为他
们太自私,对他人太不负责任。我们知道,交朋友是用来真诚地对话,
是为了走夜路的时候不必害怕,是为了能解决一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可和70年代生的人在一起,你只能排长队找翻着白眼的赵薇签名,傻
呵呵地喝张惠妹推荐的雪碧,人家骂你一声你说人家有“性格”。跟
70年代生的人交朋友,你不是虐待狂就是受虐狂。

还是饶了我吧!

特别遗传地是,两个人后来还都出了ps选段:

我写这些东西根本没有恶意,我也没有道理、没有必要怀有恶意,我只是希望80后能够更好,因为你们的条件太好了,我们长你们10年的人个个羡慕。但是,你们的自私、虚荣、功利、推卸责任真是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很大的伤害,我在我的工作中经常为此而痛心。所以我是忍不住说出来的,情绪化一些,但很真诚。

想必有80后该说了:您省省心吧。非常感谢,我不会再说了。各走各的路,各活各的命。但是,如果20年后80后由着自个儿的性子集体性糟蹋这个社会,那么50后、60后、70后甚至90后都不会答应的。

这是6年前旧作,沈阳一家杂志的命题作文,后来<<中国青年>>杂志转载,后来就在网上挨骂N年,被评为某年的十大滥帖,王小山等厮给出的评语是:250+250.那时候我还在一家党报,28岁,还不喜欢在网上骂人.现在看,不回骂是对的,什么人,时间一长是能看出来的.有点后悔写这篇文章,太随意,禁不起推敲;不后悔的是,骂余杰是骂对的,他6年后的更加厚颜让我对所谓的青年先锋,能够保持足够的警惕.不客气地说,ZB的骨子里,往往是SB.当反面教材吧。

……我以后再也不发这种满篇都是引用的blog了,又无聊又费劲。作为一个七八十年代的夹缝孩子,我深深感受到了命运的悲凉……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