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的可卡拍摄的二十五张照片

Photograph is a secret about a secret, the more it tells, the less you know.
–Arbus

1. 你可以有很多个喜欢这张照片的理由。色彩、构图、那些奇妙的影子。但是我喜欢这张照片的原因只有一个:它就是生活本身,平淡中的神迹。

2. 这张照片和第一张一样,都是用那个黑塑料机身玩具样的holga相机拍摄的。直到今天,我也依然认为HOLGA DREAM是可卡写过的最好的文字之一,而那一辑里的照片,也大多是我心头所爱。我看过这个相机拍摄冲印出来的很多原片,有的出乎意料,有的情理之中。但是那些由一点不可知论操控的结果本身,已然是很好的馈赠。还有,我爱holga那种浓郁到要把你打败不成功便成仁的色彩。

3. 同样的Holga作品。选择这张是因为可卡自称为天线杀手。那些常常被拍摄者切齿痛恨的煞风景之城市必备分割线,是他的最爱。我喜欢他这样。

4. 我第一次看到这张照片,是可卡为了参加一个他们单位组织的内部摄影比赛翻检旧作。那个后来被命名为“青春”的系列,大概也是我第一次看到他的成堆的作品。当是时,心里是颇有一些景仰的:P 这张照片最后被他从参选的一组中删去了,但是我一直很喜欢,甚至是里面最喜欢的。很难说清原因,于是就不说了。 - 《青春》

5. 有一个小同学,他永远随身带着相机,永远在第一眼的敏感里停住脚步。。。

6. 拍摄这张照片的时候我就在现场,准确说,是我先发现这个情景的。当时我又震惊又害怕。这一大片草坪是被栏杆隔离开来的,最初我以为是一个胆大妄为的醉鬼,又怀疑是一个就此不再起来的什么人。可卡那天正好背着大炮筒,疑惑地拍了几张远景之后,还是走到了近前,发现确是一个拣垃圾的人在酣眠。其实这张照片依然不能反映出我第一眼看到此情此景时所感震撼之十一。——夜色苍茫,城楼巍峨,天地之间仿佛只有一个人,就这样仰倒在空旷铺陈的草地之上……

7.2005年8月31日清晨,一位美国二战老兵在离开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前右手做出扣动扳机的姿势。当日,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的美国飞虎队、驼峰航线老兵及其家属一行89人抵达北京。”——这是可卡同学典型工作状态中的照片说明,我很喜欢,于是照录。在这个绝非“pose”能够解释的姿态背后,是我们不能妄言的历史。

8.“我一直都把那些偶然获得的影像固执地归为两类:一类是留给自己的,它们暧昧而含混不清,从某个角度暗示着我对周遭世界的些许看法;另一类是留给那些顾客的,它们清晰而表意明确,以一种确定无疑的姿态告诉人们某时某刻某地正在发生的事情。而转换于窥视者和商品制造商这双重身份之间,则会让我时不时的生出些迟疑,在不断的选择和放弃之间,这一年也就这么匆匆而过了。”——这是可卡在《摄影2005》一文中开篇说到的话。毫无疑问,这张照片属于后者。据说这是新京报当天采用的唯一一张,通栏。我只能说,他们还是有点眼光的。

9. 这张好似CD封面的照片,其实是在可卡单位的门前拍摄的——彼时他们的单位大楼正在装修,被行为艺术地从头到脚罩上了脚手架和防坠物网。而那一天,北京下了久违的雨,而在从这幢毫无美感的建筑物前下班逃离之前,恰好前方有一个人撑着一把伞……

10. 可卡一连三天背着大块头起早贪黑去拍摄迷笛音乐节的辛苦,只有我知道。但是他不觉得。音乐和摄影,这两种他热爱的东西在一起,他只感到幸福而已。我对这一张的喜欢,已经很难言表,只好多kiss摄影师几下以示激动心情。这张照片中所传达出来的力量和情绪,甚至并不需要整个系列来证明——尽管大部分新闻照片都是借助如同雁阵的组照力量来完成一次完满呈现的。对这组迷笛音乐节系列图片,曾有一场图片编辑如何取舍的摄影界小圈子大辩论,吸引者众乃至被搬到《摄影世界》杂志上。更多迷笛,可以看这里这里

11.这是他一直在拍的“城市之光”主题中的一张。从北京到莫斯科,可卡坚持着这个系列。对于某种不可言说的情境的感受,也许我可以做到和他一样锐利,但是对于光线的变化和感知,对于色彩的浮动和影响,我永远都不能像他那样敏感。我不知道可卡是怎样拍到这张照片的,我也没有问。但是我一直心存感激地喜欢它。

12. 这大概是秋千出生以来的第一张照片吧,我现在看到它还有点鼻子酸酸。她那么小,那么忧伤又那么乖。还有一点点,像知道做错事了时候的爸爸。

13. 这是前门大栅栏被拆迁时候可卡去工地所拍照片中的一张。其实在去俄罗斯之前,他的工作是编辑,拍照不是他的职责。他去了大栅栏好几次,并且还为没有去更多次将这个北京历史一部分物证的消失完整顺序纪录下来而自责。他嘟着嘴说“不高兴呢”,让我心里有痒痒的爱。

14. 不可言说。 -City Beat系列Beijing, One More Shot.

15. 这是我每天必经之路的路口,有时候我会觉得这个被可卡拍进镜头的姑娘是我灵魂的一部分。

16.关于“末班地铁”的两张,我难以割舍,难以割舍,勉强分出主次,耍赖并列一下吧。。。第一张的难得在于外物,第二张的难得在于自身。出于对可卡的信任,也许还是第一张更“难得”一些。

17. 选这张是因为,我要说明我一点也不嫉妒他拍别的美女。多么赞的心理素质!

18. 可卡同学被拉去北戴河给三对准新人同事拍婚纱照,完全的义工啊。而且这次练手对我根本一丁点好处都没有:一是他并不能自己拍自己,二是他死活不同意我关于如果新郎不是他就请他担任摄影师的动议。小气鬼!

**********************莫斯科分割线**********************

对于一个有追求的摄影师来说,莫斯科的确是一个值得探索、追寻、理解和纪录的城市。在这一点上,我为可卡感到庆幸。

19. 这张照片是可卡抵达莫斯科10天之内发布的“十月革命,渐行渐远的记忆”组照中的一张。与第10张不同,这一张一定要在那一组照片中才会体现出更为深沉的一种力量。所以请浏览这一组照片吧,特别地,请留意那些图片说明。当时我看得流了眼泪。

20. “你什么时候去拍普京”,这差不多是可卡刚刚赴俄时候每次电话里我追问的话题。当然,他后来有很多的机会去拍这位俄罗斯铁腕魅力男。而我选择这张,是因为这个表情何其像我!

21. 我嫉妒,这次我真的嫉妒!!!!

22. “莫斯科的雪”组照中的另一张。天啊,那些光。。。。。。曾经有留言说如果没有那排黑色矮柱子的遮挡就好了,作者本人还进行了附和。在这里我要轻蔑地抛一个媚眼:你们真是太圡了、太圡了~~我都不稀的说你们。

23. 赫尔辛基街头。可卡用那个他单位配发的不靠谱小k记口袋机在阴雨北欧拍下的一组“拾遗”照片,我都非常喜欢。虽然我表面上称它们为糖水。

24. “1月27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举行的悼念奥斯维辛大屠杀受害者活动中,一名犹太人准备演奏。” 任何语言都是冗余的。 – 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

25.“今年的游行除了纪念俄罗斯祖国保卫日以外,还有其他的一些目的,比如抗议俄消减陆军和海军的政策,保护二战老兵的社会权益等,组织者照例是以俄共为首的左翼党派和组织。而这些组织中很大一部分成员都是老年人,都是一些对已经逝去的苏联时代怀有深厚情感的人。他们的一些人在寒风中慢慢踱着,即便腰腿不好也会尽力挺直身板,随着组织者发出或微弱或响亮的口号,这种情境有时会让人觉得有些悲壮,以及不忍。但也只有他们这样的一代人才会造就出如此的风景,一旦故去,再现几乎不可能。” —— “到街头去”。

很多时候,当然,是在他离开北京之前,我都是可卡所拍摄照片的第一个鉴赏者。通常我是极吝赞美的。一方面是怕他骄傲自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对摄影这项“事业”怀有一些疑惑的警惕。原来默默拼“富贵闲人”的小撮人的爱好或职业,现在成为绝大多数文艺青年争而效仿并以之为标榜的低门槛娱乐性活动。在人人都是摄影师的时代里,话语权分散和聚合形态的改变固然令人欣喜,然而从另个角度看,对于海量出现的作品品质进行辨别却更加容易陷入模糊和失语的状态。但是,在几百个普通的日子里,是可卡同学每次的拍摄和每一张照片,让我对这种艺术形式有一次次小小的重新认识和肯定。这其中,包含他的态度、心思和天份,以及我们共同的成长。

这篇blog是我2006年8月创建的,一直在躬耕“私人区”里,增删半载,直到今天才“修改”完毕。二十五张照片,当然挂一漏万,其中还不能包括我很喜欢的但是由于涉及被拍摄者隐私而不便公开的一些作品。但是,今天是可卡同学二十五岁的生日,我愿把这集个人挑选的私淑影册作为送给他的生日礼物之一(之二已经托胡Core带到),祝他快乐,令他开心。

对我而言,他如同一枚小小的珍宝,在日复一日的庸常岁月中,日胜一日地散发出迷人的光泽,璀璨温润,任凭千山万水也不能阻隔。


一首可卡在ktv、在耳畔,在电话里无数次唱给我的歌。

7 Comments

  1. “Time is an illusion that has a purpose.”

  2. 明月风筝那张的确很震撼,还有草坪的流浪者。
    前者在缺月,疏影,梧桐后拍到了人的喜气。
    而后者实在是“气有浩然。”

  3. 其实呢,那个不是明月,是骄阳di~~~

  4. 偶然翻到这篇,想到造化的弄人,尤其是看到18条的末尾。

  5. 恩,其实前些天我也正好翻看了这一篇,也在第18条唏嘘了下。呵呵。

  6. 亲爱的墨墨,我昨天忽然想起你了。然后觉得错过真可惜。
    再次看这组图片,感受迥异呀。
    你现在还好吗?

  7. 嘘嘘,错过。回首间无限的美好,或许,这就是生活。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