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8艺术节之走马观花

五一前,收到羊子同学关于作为“798艺术节影像单元”策展人的邀请短信,加上难得一个长假就赋闲在京,于是伙同了某熊和某熊兄老师一同前往。这些年来798日益振聋发聩,差不多已经从一小撮文艺中青年隐秘交头接耳的所在演变成小资小波小商小收藏家小一切人士接踵观摩重地,而我从未去过,可见我不当文艺青年久矣,且被社会文化生活抛弃日深。

在路上很遗憾忘记带相机,熊老师语出惊人说,任何试图用图像记录生活的做法都是愚蠢的,只用头脑感受到那一刻就可以了。这可谓一个“片面之深刻”的典型结论,面对这样偏激有力的浮士德式挑衅,俺运用敝民族伟大的传统文化四两拨了下千斤:“刻意划分记录方式的愚蠢与否也是愚蠢滴,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才是王道。”

因为受过朱青生“后现代艺术”课程的教化,所以 我并不对中国当下层出不穷眼花缭乱的后艺术形式感到先入为主的排斥,甚至会时刻提醒自己随时放宽理解的边界,认真努力地去体味那些不以使人愉悦为己任而是恰恰相反的各种艺术形态。“审丑”是更加需要魄力的一件事,特别是要求甲方和乙方都抱有一点诚意的时候。

然则尽管如此,近几年来从公众媒介得到的关于对“行为艺术”为代表的后现代艺术实践的种种介绍(也许这些信息本身就是片面并经过过滤的),还是给我造成这样一种潜在的印象:对某些反意识形态“idea”艺术含量和力量的夸大、以及破坏性的“作秀”行为,是当代中国后现代艺术形式的主要弊病。因此,在798的走马观花里,我的眼光依然先在的带有挑剔和苛责的成分在。

整个肤浅的游荡798过程中,的确部分验证了我上述的审慎怀疑:就依然占据了总数很大一部分的针对意识形态的抽象讽喻或者现实揭示的作品而言,我觉得从力度和创新上和十年前相比并没有什么大的突破和进步,能够像谢德庆十数年如一日地执着坚持搞行为艺术的人更是一个没有;一些波普艺术形式的作品还停留在拾人牙慧,模仿和模拟创意阶段,各种形式的对政治迁徙和商品社会的揭露和批判,似乎也了无新意,多半直白而粗糙,难以引人深思。

不过,与此同时,整个艺术节的展览中还是颇有一些作品给我带来了完全耳目一新的感受和认知。其中包括构思独到、设计精妙的装置艺术、功底扎实并富有想象力的画作,融合了东方水墨神韵和西方力量崇拜的雕塑……(再次对没带相机深表遗憾)它们的存在说明艺术作为“人类对于不可知世界的一种干预”的行为,依然可以充满真诚和天才。而无论是建构还是批判,总还是有些人不屑于哗众取宠而是躬耕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并且腼腆地等待着知音。

此外给我感受很深的一点是,798得天独厚的环境的确给艺术家和艺术品们一个非常值得称道的空间和平台,早有慧眼进驻那些穹顶的厂房、安静的院落的同志们的确有福了。在这个独特的“城中村”中,有别于传统艺术收藏鉴赏领域的新的艺术产业链条正在形成,置身于798的街道,你仿佛可以感受到这些链条每一个环节的生长和收紧所发出的声音。

行进中,为了表现自己对后现代“主义”那些形式化小伎俩的熟练运用,我和熊老师就着形形色色的展示品一个接一个地口头炮制着解构、拼贴和恶搞的新作品,同时互相进行了肉麻的吹捧与自我吹捧,并肤浅地以此为乐。

在后来的讨论中,行动派主流社会精英的代表熊兄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798的大部分艺术作品都令其感到不悦,几乎毫无美感可言。正是因为这些创作者们长期处于社会中心压力排斥的边缘地位,所以他们的作品大多都是态度阴暗地从边缘角度出发,反主流、反精英、反现有意识形态,且穷形尽显,碎片满地。

我理解熊兄老师的指责中暗含着对这些后现代艺术家们“农民起义”模式的批判和对他们“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诛心之论。从某个角度而言,我承认这样的观点的确不无道理,因为我自己也对于这些艺术形式中大量话语狂欢样对“颠覆”和“解构”的痴迷和津津乐道心怀警惕,以我内心的判断标准来看,“建构”和“创立”始终较前二者更加具有价值。但是,从更重要的角度而言,各种“中心”和“边缘”的二元对立在不同程度上都是客观存在的,艺术家对这一点的切肤感受,哪怕是矫枉过正也并非毫无意义。比“边缘”发出虚张声势的匕首投枪更可怕的,就是“中心”话语的过分强大和完全垄断,就是“主流”价值判断的一统江湖和对“美感”与“和谐”其乐融融的单一追求。

艺术总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应该给淘洗以时间,“宽容”也许是对先锋艺术最有力的支持,也是对创造力的最大保护。

而对于象征着中国先锋艺术发展重镇的798而言,它的持续发展所要对抗的种种“异化”力量还有很多。在著名的现实主义批判露天雕塑“抓小姐”——一个惊恐无状的“小姐”裙下甚至裸露着私处,而抓捕者脸上诡异地混合着“正义”和“狰狞”两种表情——前面,竟然就是一个热闹的水吧兼冷饮摊。饮料单上的“卡布基诺”、“依云”之类的字样,正在提醒着你商业模式的无孔不入,而包括我们在内的商品消费者和艺术消费者正熟视无睹地亲历这种境况而安之若素。此情此景,又何尝不构成更为反讽和解构的一种“行为艺术”?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