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后与二百年前

事实上,我曾经想象过很多次究竟自己将从哪里开头描述这个城市。从第一个向我微笑着说bonjour的黑人兄弟?我自己怯生生掏钱买的第一个羊角面包?我喝的第一杯不加奶和糖的espresso?第一对向我问路的异国青年情侣?~~最后,我决定不要那么费神,就从最通俗的地方写起吧——

我临时居住的类似公寓招待所的地方位于巴黎西北部的la defense,从相对地理位置来看,可以类比于北京的三环,也是新兴的商业繁华区之一,虽然实际从区域划属来说这里已经不属于“小巴黎”了,但是其以高科技企业和金融产业的聚集自成一格,处处透出些“世界终归是我们的”样的新意。la defense的地标是新凯旋门,沿着卢浮宫-香榭丽舍大街-戴高乐广场的延长线笔直与凯旋门对峙而立,这是一座和其“原型”风格迥异的现代建筑。据说新凯旋门的中空部分正好可以将凯旋门放进去,但是由于其线条的简洁和直接的几何感,从视觉上看则远不是那么回事。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La defense在城市规划中已经确定了其作为现代化新城区的属性,这里错落有致地聚集了功能性的摩天大楼和抽象风格的后现代陈设,整体效果明快流畅,融会了科技的力度和鲜明的时代感。既有未来都市的钢筋铁骨,而在细节处又不失一些独特而别致的人文气息。置身新凯旋门广场,难免让人感慨北京的CBD是多么老土的一块地方。

而我的工作地点在巴黎城中心的传统金融商业区,其所在的Avenue Marceau是第八区和第十六区的分界线。作为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外辐射的十二条街道之一,这里处处洋溢着人们耳濡目染熟悉或者想象中熟悉的欧洲十八世纪风格,建筑古老而精致,街道沉郁而安静,拐过街角豁然开朗的的大路通往艾菲尔铁塔,沿街而上则与信达雅的香榭丽舍大街交汇,而街道两侧那些石板小路引领的街区深处,则沉睡着这座古老城市几百年来宠辱不惊的历史。

——我每天上班地铁出口的街角。

——从街角看过去的傍晚八点钟时候的艾菲尔铁塔。

——Avenue Marceau,上班地址就在绕过这幢楼的一侧。

——办公室对面的街区。

乘坐我日常上班的地铁1号线(巴黎一共有14条地铁线,星罗棋布遍布城区和近郊),入口是二十年后,出口则是二百年前。——这大概是我在巴黎最初生活中感到最富有戏剧性满足感的地方了。

Leave a Reply